凝聚红色力量 引领绿色发展——记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党支部书记董新河
凝聚红色力量 引领绿色发展——记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党支部书记董新河

一幅800平方米的巨型党旗、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独具革命历史意义的七亘大捷主战场遗址……从阳泉市中心驱车前往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将近2个小时车程后,这些红色景观一一映入眼帘。

“河道治理势在必行,以后我们还要打造景观河,让我们村更‘靓’。”“我认为得发动党员和村民,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会议室里,村支“两委”成员你一言、我一语,正在研究河道治理工作。一上午的时间,村党支部书记董新河一刻也没闲,忙着处理村里日常事务。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七亘村党建飘“红”、产业透“绿”,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激活当地的一草一木,走出了一条“红色党建+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说起这一系列变化,就不得不提到带领这个村“红”起来的董新河。他总结说,做事需要用心,要带着感情为民办实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心为了群众的期望而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真心的认可和尊敬。而说起董新河,七亘村村民们都夸他,说他自己富起来了,还回家乡来帮助大家伙致富,这是很难得的。

建基地拓载体 当好红色基因“传承人”

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肃穆庄严,四周松柏青翠,环境清静整洁;默读着无名烈士墓墓壁上一行行烈士的名字,你会自然而然地从内心里肃然起敬;纪念馆内展现的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七亘,是用鲜血染红的土地。

历史的长镜头拉回到1937年10月,刘伯承率领部队在七亘痛击日寇。两次伏击,毙敌400余人,不仅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而且打乱日军的战斗部署,有力支援了娘子关保卫战。而刘伯承“重叠待伏”的战术也被认为是军事奇迹,是一次大胆、巧妙的用兵。在全面抗战的8年中,这里没有“维持会”,没有“伪村长”,始终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老区,这里的先辈们为抗战胜利付出巨大牺牲,是荣获太行一地委表彰的“抗战模范村”。“七亘大捷”战役,该村先后有百余名热血男儿参军杀敌,全村百姓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30余名民兵支前参战……七亘村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光荣的昨天。

几十年间,昔日弥漫的硝烟早已远去,但红色基因的传承在这里一直延续。“七亘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许多战士牺牲在我们村,我们理应给烈士们一个归宿。”董新河说。带着这样的初心,董新河和村支“两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深入挖掘七亘红色资源、倾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上任后的首要任务。

“七亘大捷虽然闻名,但留下的史料却不太多。人们对战役的背景、过程、双方具体兵力、指挥等,仍有些细节不清楚。”董新河说。对此,村支“两委”多方走访、调查,一点点搜集关于七亘大捷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资料收集基本完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炼和丰富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深入骨髓,体现到村庄的方方面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6年,在董新河的带领下,村里修建了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完成烈士纪念馆展厅及装修、灯光、布展工程;2017年3月,村里把保护修缮革命旧址纳入创建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统一规划,投资修缮了771团、772团团部旧址,平东抗日政府旧址和陈赓住宅旧址,新建了刘伯承广场,完善了烈士纪念园护坡墙建设,整修了东口古塞前的石砌路,安装了木质景点标志牌等。2018年,主题鲜明的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和党性教育基地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接受红色教育提供深刻的实践课堂和生动的乡土教材。

2017年6月,七亘村获得“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称号。同年12月,又获“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的荣誉。通过深入挖掘、研究革命故事,依托革命遗迹遗址开展瞻仰史迹、缅怀先烈、现场教学等互动体验活动,还原历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推动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董新河说,从2017年开始,来七亘接受红色党史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干部群众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0多人,节假日期间人流量会更大。

“七亘村的红色基因也提醒和激励着七亘的后人们,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作出新贡献。这是对先烈最好的纪念。”董新河说。目前红色教育基地只能说初具规模,还有很多有血有肉、深层次的内涵没有挖掘出来,还需要有更加丰富的载体,把这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传承好、发扬好,“下一步我们还想修一座铁索桥,打造一台以七亘大捷为主题的实景剧”。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红色遗址矗立在群山环绕的七亘村,始终闪耀着红色光芒。

抓党建夯基础 当好基层治理“排头兵”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

几年前,阳泉市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鼓励在外的能人、企业家回家乡奉献力量。在东回镇党委的感召下,董新河撇下收入上百万元的“金石硅”企业,回村参加换届选举。董新河也把自己多年的好友——在外包工程的董桃红请了回来,选择村里愿意干事的党员们,一起组建了村支“两委”班子,开始谋划七亘的发展大计。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党建。

七亘村共有31名党员。村支“两委”理出了“抓党建、建制度、聚民心”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抓作风、建制度上认真落实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凡重大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按照“六议两公开”工作程序严格执行。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执行党员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党员联户责任制度等,不断提升党员自身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支部还坚持“开门式”建设,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征求意见会、党员公开承诺会、民主议事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将党员和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达到党群互动、干群互动。

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村百姓,在董新河的提议下,七亘村挑选了17名民意代表,成立了乡贤参事会,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村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都得以落实,将民主贯彻到了最基层。几年下来,七亘村的“两委”班子异常团结,干群关系也特别和谐,做到了村干部干干净净、老百姓明明白白。

村干部带头干,村民们看在眼里。村民董永根告诉记者,自从2014年以后,村里没了闲人,大家踏着先辈的红色足迹,再次开始了奋斗。2017年村里实施引水工程时,又挖渠又埋管,村民们不计报酬跟着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一起干。这样的场景让村干部们感动,也让全村人都感动。这样的七亘村也跟2014年以前的七亘村有着天壤之别。

“当时,七亘村在全市都是挂了号的‘重点难点村’,村干部一年一换,还出现过抓阄儿选支书和‘一日支书’的事。领头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村里的发展就更别说了。”谈到当时七亘村的情况,时任东回镇党委书记王植彬记忆犹新。他认为,农村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好不好。七亘要想改变,必须要有好的带头人,以身作则、敢担当、敢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强起来。

党旗红,才能红一片;基层活,才能活一方。细数七亘村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正是由于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把农村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各个环节,正是由于该村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以成效赢得群众以主人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家乡建设中,热爱集体、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乡村治安持续好转,文明新风逐步形成,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现在村庄环境变漂亮了,党建氛围越来越浓厚了,党组织说话更管用了,党员带头作用发挥得更好了,七亘这几年的发展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老党员董金科感慨地说。他佩服董新河,说他是个能人,是个有情怀的人,更是个好的“带头人”,“现如今,只要书记定了的事儿,全村齐努力”。

“人心向背太重要了!”这是董新河6年多实践的最大体会。这6年来,他真心为七亘付出了心血,促成了七亘由外及里的巨变,让村民们愿意跟着他走下去。其实,不光是他,现在的七亘村,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干劲,整个村子向心力凝聚起来了,活力又回到了七亘村。

抓项目促发展 当好乡村振兴“带头人”

近两年来,七亘闻名在外,主要源于这里的“红色基因”。红色“红”起来的同时,绿色产业也没有落下步子。

站在东口古塞的高台上远眺,七亘村民依山而居,环山而聚。那满山层层叠叠的土地,被拾掇得规规整整、平平展展,满眼望去就好像是一条条绸带围绕在村庄周围,那是占地约310亩的“七亘村南山百亩采摘园”,目前栽有樱桃、桃子、苹果等果树。

跟着董新河来到采摘园,他和村民们一起对长势良好的中华寿桃进行疏果。董新河告诉记者,采摘园用工全是本村村民,日工资将近100元。去年樱桃树第一年见到效益,赚了10万元,发展势头挺好,今年秋天,中华寿桃应该也能卖个好价钱,“我相信,今后采摘园会带来更大收益”。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上任以来,董新河坚持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七亘的又一个攻坚战。他和村支“两委”反复商讨,成立了广利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67户农户增收。同时决定改变以玉米为主的种植格局。改造、修整、填平……2017年,村里开发出了采摘园,供游人休闲采摘,体验劳动之美、果品之香。

拥有如此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七亘村在培育绿色资源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珍惜发展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人心。

2016年,董新河抢抓太行山3600亩荒山绿化工程的机遇,积极组织村民植树造林,栽植松柏树25万余株,不仅使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而且让村民人均增收一万余元。

七亘人祖祖辈辈靠天吃水,老天爷不下雨,老百姓就没水吃。董新河去年着手打井,打了3处都没打出水来,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在打第4处时出水了,当时大家伙高兴坏了。董新河介绍,七亘村地质结构复杂,不好打井,但还是打出了水,足够村民饮用和旅游产业用水。七亘村还引进了最先进的滴灌技术。

为了给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创造良好条件,村支“两委”班子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变村民陈旧的传统生活习俗入手,从搬掉自家门前乱堆乱放的垃圾开始,整治乱占、乱放、乱建30多处,还按照统一标准为村民修建了储存生活用品池和垃圾池。村里环境卫生实行网格化管理,划分为10个卫生区域,由19名村民代表具体负责管理,如今,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房前屋后,每天都保持干干净净,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

因为偏僻,七亘村的古村落几乎得以完整保存。徜徉在村里的小路上,宛如在一个世外桃源。从2017年开始,村里着手修建古街,恢复了青石路。2018年,七亘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我想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公司,对古村落进行整体规划,修葺完善傅山学堂、古戏台等。”董新河说。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计。以前,七亘村的孩子们上课一直在阴暗潮湿的窑洞里,董新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6年9月开始,董新河一边筹集资金,一边联系建筑材料,开工修建两层框架结构的学校,第二年学校就盖好了。目前学校有小学生近50名。

村里还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每到傍晚华灯齐放,居住在这山旮旯里的人们不用再拿着手电筒出门了。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生活在美的环境中,老百姓才能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董新河说。正是靠着党建引领,靶向发力,通过党员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七亘村完成了华丽转身。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七亘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一个激情满怀干事创业的带头人。他生于斯、长于斯、报于斯,把汗水、泪水洒在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他有一颗滚烫的心,一心为民,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永不停歇。他用心、用情,久久为功,将大家的梦想照进现实。”村民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铭记历史,才能不断前行。

七亘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抗争史,又是阳泉儿女坚韧不拔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史。如今这个有着革命光荣传统的小山村在新时代下,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我们有理由相信,红色力量引领下的七亘,未来会实现更大的腾飞。(郝张莉)

[编辑:赵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