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的 古州“板话”
古稀老人的 古州“板话”

整理文稿

陪伴创作的“五大件”

查看文献资料

翻看网友留言

闲聊中积累素材

他今年78岁,在自己制作的美篇上这样署名:平定县教育局退休老教师赵科文。

他搞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这个自谦没有文学功底的理科老教师,近三年时间创作了100多篇关于古州平定的美篇,内容涉及传统村落、古州美食、古寺名山、红色记忆等多个门类,累计阅读量达26万人次,多篇内容阅读量过万,引起许多平定人的共鸣。

1、退休教师学做美篇

2003年,赵科文退休赋闲在家,儿子给他买了一台电脑,那是他第一次接触电脑。不会打字,他去买了小孩子用的拼音挂图贴在墙上,开始学拼音、学打字、学办公软件,边学边整理以前的文稿。

赵科文曾在平定县石门口乡西郊学校工作了21年,后调到平定县教育局工作,先后任物理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副局长。他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有30多篇论文在市、省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获奖。喜欢整理研究,为他后来制作平定“板话”美篇积累了经验。

退休后,赵科文把那30多篇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里。整理完论文,赵科文抱着一本厚厚的《平定县志》翻,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出了一篇7字一行的“顺口溜”——《平定古州简叙》。这篇稿子就像《李有才板话》里的“板话”形式(板话:一种曲艺节目,一边击打着竹板,一边演讲着合辙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说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用赵科文自己的话说,“《平定县志》那么厚,不爱看书的根本没耐心看,我编的这个只要初中水平就能看懂。”这篇文章在小范围传播后,被赵科文30多年前在西郊学校的学生郝秦峰看到了,他想着这么好的内容一定要分享给更多的人。

2017年夏,由郝秦峰精心制作的《平定古州简叙》发布在他自己的美篇账号,那篇作品图文并茂、知识点多,看完就能对平定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了解,阅读量近8000人次。

一篇文章能让这么多人阅读、转发,还收到那么多评论、留言,赵科文感受到了网络的力量。于是,他向自己的学生学起了美篇制作,注册了“曲曲湾科文”的美篇账号,曲曲湾是为纪念自己的故乡曲曲湾村。

2、创作百余篇“七言板话”

赵科文选择创作“板话”形式的内容,一是由于自己的文字功底不太好,担心对文史类内容难以把控,二是由于他觉得固定的“七言板话”合辙押韵,老百姓爱看、愿意传播。

“冶西坐落城西南,南毗张庄昔阳县。西和寿阳紧相连,北接阳泉狮脑山。”“冶西镇、三道川,三川都有美景观。原平往上是北川,绿树成荫不见天。”在《简述冶西镇》一文里,他把冶西镇的历史沿革、文化古迹、自然景观等内容进行了通俗简要的概括,点击量2.3万人次。无论是《戏说平定村庄名》《平定四大村系——沟、庄、峪、岭》《平定村名拾趣》,还是《魅力西白岸》《神秘古村上董寨》《简述古村桃叶坡》《路北烽火》《平东往事》《平西印记》等,又或是《平定古树知多少》《神话名山在平定》《大唐遗珠秦王山》,无不是他从《平定县志》里找素材、找灵感,采用“七言板话”的形式进行创作,篇篇受到读者的欢迎。

《平定古州小米饭》《老朽戏说窝窝头》《拌汤——一种再好不过的农家饭》《东乡农家美食——黑杂面条泡捞饭》……一道道平定传统美食,从渊源、典故、季节、选材、火候到制作方法,尽收其中。

在《三老汉聊天记录》《平定民间常用语精品荟萃》《正在失传东西的简介》《老平定消失的职业》《不再干的农家营生》等“七言板话”中,赵科文把那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农具、职业,描写得生动诙谐,让人难忘。“你看那个院里放的两只大瓮,这在以前是家里很重要的家产,瓮多粮食足就证明这人家光景好。如果不记录下来,好多年轻人、小孩子可能根本不认识这物件了。”他说。

事关史实的,赵科文每篇都要修改好多回,涉及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每一个点都要查证。遇到难题,他就趁着出门遛弯儿、乘凉的机会,和老伙计们坐在路边闲聊。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经大家这么一聊,过往岁月的辛苦和甜蜜都成了赵科文创作的源泉,拓展思路、查漏补缺,一切都为了稿子呈现得更完整完美。

自从开始发美篇,一向低调行事的赵科文成了大忙人。太原、阳泉市区和平定的老朋友,看到他发新作,就会打电话、发微信和他聊一聊。新稿子写起了,他会让当过语文老师的妻子窦丽青先帮忙校对、修改,然后发给郝秦峰和网上的几个朋友审核、甄别错误,一遍遍地完善。

赵科文不擅长音乐,100多篇美篇听到最多的配乐就那么几首,包括《谁不说俺家乡好》《好日子》《桃花红杏花白》《在太行山上》,还有“出镜率”最高的晋剧折子戏《采桑》。好在这些小细节不影响大家对内容的喜爱。当《采桑》的乐曲响起时,人们仿佛看到了这位银发老人慈祥地站在那里,娓娓道来。

一只紫砂茶壶,一个放大镜,一个本一支笔,一个平板电脑,一本快被翻烂、记满笔记的县志,这就是每天陪伴赵科文的几件宝。《细说平定村庄名》有2.6万人次的阅读量,为了把“七十二道沟”“五十五个峪”“三十五岭十六山”“二十九掌四道川”“七坪十洼八个岩”都能编进去,他每天翻看县志,拿着放大镜在地图上一个村一个村地找,尽量不出差错、遗漏。

“文字还得具有趣味性,人才爱看。等发出去,有人找不到自己的村子,还会留言、打电话提建议。”赵科文说。

3、笔耕不辍宣传古州文化

美篇内容做了100多篇,查找起来不方便,这些天,赵科文又在郝秦峰的帮助下,给美篇做了分类,有“古州平定”“传统村落”“传说与联想”等9大类。

除了琢磨自己喜欢的“板话”创作,赵科文再无其他爱好。他事业心强,做事要尽力做到最好,做这些全凭热爱。渐渐地,美篇的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市广播电视台的美妞、大东以赵科文的美篇为素材,制作了五六期阳泉评说节目,一些本地自媒体也纷纷转发,好多评说表演者也改编他的美篇内容参加演出。平定县史志办公室方志年鉴股股长、《平定县志》二轮修志总纂李明义说:“赵老师的美篇内容好读、易记,使《平定县志》的内容更加通俗,对读志、用志起到广泛的宣传教化作用。”

赵科文的《西郊村的料玉茭面饼》《进城》《让你嘴馋的东乡黑杂面条》《挽谷》《卧地》等回忆性散文在本地副刊发表,引起许多平定老人的共鸣。看了《卧地》一文后,有放羊老汉给他打来电话,“卧地时候烧下的山药蛋、玉茭那可是好吃了。”听了这个电话,赵科文开心地笑了,如同看到人们在自己的美篇下留言一样欣慰。他说自己写出来的稿子不一定好,但是能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也是一种收获。

目前,赵科文正在编写一篇《平定党史简叙》,还有一篇就是老百姓喜欢的《平定圪料也是美》。“河北古村在山西”“山西南峪归河北”“东西古贝并不背”“平定东乡有西回”“郝家庄家不姓郝”……赵科文总结出了几十句这样的平定圪料文化,“以前有郗富根的‘平定八圪料’,现在我要写写新的平定圪料之美,目前还不成熟,需要和老伙计们再征集、商量。”

年近八旬的赵科文似乎找到了快乐的源泉,编写整理平定文化“七言板话”的过程让他感到充实而有意义。他每天埋头研究文史资料,和老朋友们打电话交流,还鼓励他们学用智能手机,与时俱进,和年轻人交朋友,不能落伍。他的美篇内容多篇阅读量过万,看到这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赵科文打心眼里开心。儿子要给他出书,他拒绝了。他说,现在新媒体时代,有这么多人通过网络看到这些美篇,就是在传承平定文化,这就足够了。(葛燕红)

[编辑: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