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幸村:传正骨技艺 彰医者仁心
冯幸村:传正骨技艺 彰医者仁心

近日,一名男子抱着哭闹的小孩来到阳泉河下中西医结合医院。“昨晚,孩子们睡前打闹,小孩的胳膊被扭伤了,一直哭还不让碰,麻烦大夫看看问题严重吗?”男子急切地介绍着病因。

河下冯氏正骨第三代传承人冯幸村作为门诊医生,边摸着小孩的胳膊寻找疼痛处边正骨,说话间小孩平静下来,可以伸胳膊拿起东西了。“这是常见的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现在已经复位,没事了。”冯幸村还嘱咐男子,睡觉时,适当固定孩子的胳膊,以防再次脱位。

按照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原则,医者以观其外而知其内,以手摸之悉其情,巧施手法然后治,这是河下冯氏正骨的精华所在,也是河下冯氏正骨的独到之处。

秉承家学,丰富正骨理论

冯幸村的父亲冯克纯传承祖辈的正骨医术,1970年创立河下冯氏正骨,多年游走行医。

冯幸村自幼跟随父亲学医。父亲对他要求严格,只允许站在旁边看,不允许随便接触病人,让他从小懂得了医术的严谨性。

冯幸村看到需要正骨治疗的患者很多,父亲有时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有时却无能为力,有时还会为无法给患者做出科学的解释,而露出窘态。“当时,父亲没有文化知识,行医也缺少影像学的支持,理论解释非常笼统。”冯幸村说,看到父亲与患者发生矛盾、纠纷时,他心里非常难过,立志从医,不仅要传承祖辈的正骨医术,还要学习科学的医学理论,成为受人尊重的医者。

1996年,冯幸村从阳泉卫校毕业后,一步步进入临床实践。他的想法经常与父亲的经验、观点发生冲突和碰撞。他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相关的医疗培训,与父亲深入探讨,医术得到提升。

多年来,冯幸村在全面继承和运用冯氏正骨医药技术的同时,致力于骨伤病的研究和实践,广采博收,融会贯通中西医理论,形成理、法、方药体系,建立了阳泉河下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古老的冯氏正骨增添了新内容。

医者仁心,恪守为医之道

河下冯氏正骨运用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跌打损伤、闪腰岔气等,形成别具特色的治疗手段。临床中免除手术之苦,治疗方式简单、便捷,实用性强,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

“正骨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讲究病与生活共同进行。正骨需要正心,正医者之心,有崇高的医德,不能欺骗患者、不能盲目过度治疗;正患者之心,通过人文关怀,消除疑虑,积极配合治疗。”冯幸村介绍说,骨科患者主要是骨伤和骨病,“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是主要的三个治疗过程。前两步容易做到,第三步的实现需要医生与患者经常沟通,加强对疾病过程的管理,为患者正心,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冯幸村行医初期,医疗条件落后,需要上门为患者正骨。他为一名患者上门治疗几次治好了病,患者家属提出用家里的一台洗衣机顶替治疗费。当时,冯幸村认为,患者看病应该花钱,自己治好病就应该收钱,把洗衣机拉回了家。“即使人家不给钱,咱也不能这样做,赶紧把洗衣机还回去。”父亲知道后,对他狠狠地进行了批评教育,告诫他不能忘记行医的初衷,看病救人不能在乎钱。不分贫富,不图报酬,是冯氏正骨人始终恪守的为医之道。

矢志传承,弘扬传统医术

2015年以来,河下冯氏正骨先后被列为区级、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两年,我整理冯氏骨伤学术理念、收集临床资料3000多份,经过分析整理,打算出版冯氏正骨临床经验集。”冯幸村说。

2018年,冯幸村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担负起河下冯氏正骨的研究、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他以科研教学的方式,传承冯氏正骨术,并通过创办医院,吸收医学高校毕业生进行实践学习,接纳多个医院的骨科医生利用休息日跟随学习。多年来,他们通过冯幸村的言传身教学习冯氏正骨医术。

“中医骨伤医术是中国传统医术的一种体现,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冯幸村说,“非遗不是一张纸、一个牌子,而是经过传承发展,活在我们生活中的实践。我一定要传承冯氏正骨,弘扬家族荣誉,使冯氏正骨这项医术为人们的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9年6月,阳泉河下中西医结合医院被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河下冯氏正骨传习所”。这一年来,冯幸村筹备建立冯氏正骨培训基地和阳泉骨伤研究所。

冯幸村希望,通过授徒传艺,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医学技术,培养更多的正骨医生。(檀艳竹/文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