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亮:让传统砂器散发时代气息
张世亮:让传统砂器散发时代气息

张世亮向高校专家介绍东旭砂器的特点

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张世亮为青少年展示砂器制作技艺。

上个月,阳泉市郊区小西庄村来了许多专家学者,让这个小山村热闹不少。

7月上旬,山西珐华·砂器传承与创新学术交流暨《走窑口——寻找中国式乐烧》创作营活动中,一大批专家来到小西庄,走进东旭砂器,进行交流创作,对东旭砂器有限公司负责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定砂货烧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世亮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8月初,南京某高校的一名专家再次来到此处进行后续创作……

“村里第一次来这么多专家学者,吸引他们的就是传统砂器。艺术家的到来,将推进传统砂器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开发。”张世亮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制作砂器有了新的认识。

东旭砂器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小西庄砂货社。上世纪90年代,张世亮的父亲张富所承包村里的砂锅厂进行生产经营。八九岁的张世亮每天围着父亲转,边看边玩,有时还上手帮忙,逐步熟悉了砂器的制作流程。张世亮成为家族第四代砂器制作传承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张世亮感叹,小西庄村的发展变迁,一直与砂器紧密相连。

现在,东旭砂器的厂址就是村里老一辈称为“炒铁炉”的地方。以前,人们见面常问一句:“在哪干活了?”骄傲地答一句:“在炉上干了。”传统砂器扎根于百姓,用途广泛。砂器技艺的传承、砂器不间断地生产,培养了一批批手艺人,养育了几代小西庄人。

张世亮认为,保护老匠人、培养新艺人是发扬砂器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目前,东旭砂器有工匠十余人,六七十岁的老匠人是骨干力量。“每一位老匠人的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他们非常实在,不浮躁不叫苦,即便制作一个最普通的器物,也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张世亮说,老匠人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从老匠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不仅有技艺,还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创造力。

今年50岁的张世亮,更希望有新艺人参与砂器发展。他说,前些年,村里很多年轻人对砂器制作不认可,认为制作砂器辛苦、耗时,还挣钱少。现在,他们看到了父辈的坚守,看到了传统砂器的艺术光彩,对老手艺产生了兴趣,并琢磨学习。张世亮的儿子张旭,受父亲影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研究采用机械设备,代替一些劳动强度大的基础活,以提高砂器的制作、烧成水平,这件事让张世亮很欣慰。

多年来,张世亮坚守传统技艺,保留砂器最基本的元素和特性。这几年,为了能在传统砂器的烧制工艺上不断创新,他向高校专家请教学习,进行砂器的创新与创作。他曾到山西大学、燕山大学、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进行短期的培训和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现在,张世亮在砂器制作方面,材料元素多样化、材料配比丰富化,还提高了手工砂器的设计、包装、制作能力,逐步改变创作思维,提升创作理念。

张世亮在砂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不少作品得到省市艺术界的认可、被相关机构收藏。其中,作品《东旭》获得“艺术山西”2018首届当代陶艺邀请展三等奖、《镂空砂花器》获得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空》获得“2019山西当代国际陶艺交流展”二等奖。此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小西庄村的砂器历史,张世亮组织人员拍摄了小品《龙壶祝寿》《涅槃重生》等节目,更好地宣传和保护砂器非遗文化。

近3年,面对严格的环保要求,张世亮适应时代的需求,改造烧成设备,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他发展生产的同时,成立了特色文化园,通过文化交流、产品展示等,彰显砂器的独特魅力。此外,他积极发挥传习所的作用,聘请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指导,还为青少年提供传统技艺学习体验的平台。

“现在,不少产品不单单是一个食用工具,而是一个将传统砂器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张世亮说,在新的时代,传统技艺想要更好地发展,离不开传承创新,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壮大。进入农历7月就开炉,这是公司更新环保设备后的首次批量生产,希望将传统技艺与新时代文化融合,呈现小西庄砂器的新活力。(檀艳竹)

[编辑: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