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郊区 读历史 看非遗——桃文化在这里延续
游郊区 读历史 看非遗——桃文化在这里延续

近年来,提起阳泉市郊区旅游,平坦镇桃林沟村绝对在市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城市后花园”。“后花园”中蕴含的美,既有秀美宜人的自然风光,又有穿越古今的文化“密码”,还有艰苦创业、勇争一流的奋斗足迹。

我们就从桃林沟村开始,通过感受桃文化、游览桃河民俗文化园、体验桃林人的幸福生活,带您走进这个“世外桃源”。

千亩桃林源于一场产业革命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让无数人魂牵梦绕。在我市近郊的桃林沟村就能找到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十里桃林,桃花掩映,草木葱茏。这样的美景不只在电视剧中有,桃林沟村里就有这样的风景。春赏桃花、夏品鲜桃,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千亩桃林足以让桃林沟的村名名副其实。

千亩桃林的故事,要从一场诗意十足的“桃花革命”讲起。

上世纪90年代的桃林沟村,原本没有桃林。当时,不少到村里来的客人好奇村名的由来,这给桃林沟村村支“两委”很大启发:国家提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能不能打造一片桃林,蹚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随后,村干部带着村民代表外出考察、村民大会研究达成共识:桃林沟村距市区近,打造一片近郊的“桃花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独特的优势,而且种桃树的经济效益也高于种玉米。就这样,一场诗意的“桃花革命”在2000年起步。

那一年,桃林沟村从村名里的“桃”字入手,聘请山西农科院等专家论证,开始实施“千亩桃园”工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启了由煤炭产业向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转变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在起初的650亩桃树基础上,桃林沟村又逐年扩大种植规模、丰富桃树品种,还建起了葡萄园、苗木花卉种植基地等。

经过全村人的努力,桃林沟村从没有桃树的小村变成了“桃花源”。千亩桃园的建成,促进了桃林沟村林果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在桃花盛开、桃果满枝的季节,村里还吸引了大量游客踏青、赏花、采摘。

桃花源里有把“桃花扇”

说起桃林沟村的桃文化,人们不仅可以在千亩桃林中寻得踪影,还能从桃花源里公园感受到。在这里,我国的桃文化典故、传说、经典诗篇融进了景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桃花源里公园于2012年建成。入口处,一把巨大的喜鹊登枝“桃花扇”,成了许多游客定格美好时刻的地点。其实,走进桃花源里公园,精美的黑色大理石沉雕系列作品《桃花韵》也是看点颇多,道出了无尽的“桃花韵”“桃花情”。

《桃花韵》沉雕作品长112.6米,高2米,总面积225.2平方米,分为神韵篇、才韵篇、情韵篇、风韵篇四个单元,细数了与桃有关的神话传说、经典诗篇、历史典故、风俗民情,对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的中国桃文化予以形象化解读。

女娲造人桃为媒、夸父逐日遗桃林、黄帝制典立桃威、王母蟠桃几度红、孔子吃桃论礼义、简子桃李喻才俊、豪杰桃园三结义、桃花源里可耕田、人面桃花相映红、仙桃献寿寿满堂……一幅幅沉雕作品,将从古至今的“桃”故事串联起来,揭开了桃文化的神秘面纱,传递出桃的长寿、吉祥、美好等审美意象。

公园里的烟雨桃花源、自然生态岛、健康休闲岛等功能区,也以桃花为型,取“花开吉祥”之意,灵活运用浮雕、影雕、镂雕等形式,彰显桃林沟村特有的桃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绿树掩映的桃花源里公园内,观赏类桃树的品种达17种,高低错落,姿态各异,花开时节愈发动人。

桃文化“活”起来

让桃文化“活”起来,少不了“桃”品牌文化产品;让桃文化“火”起来,更离不开“桃”品牌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连续举办17届的桃花节,可谓首屈一指的“桃”品牌文化产品。从2004年4月举办首届桃花节,以花为媒、以节会友,桃林沟村已吸引无数宾朋前来“打卡”,收获了不少桃文化的拥趸。

就拿桃木制品来说,不光有桃木剑,如今桃林沟村的桃木雕作品有家具屏风、装饰摆台、汽车挂件、儿童文具等数十个品类。桃林沟景区桃木作品展示馆里的“龙凤呈祥”桃木扇、“百鸟朝凤”桃木屏风、桃木象棋、桃木手串等,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作品,让桃文化融入了游客触手可及的小物件,也让桃文化有了新的载体和生命。

“天也红,地也红,桃河春风桃林红;人也红,花也红,人面桃花相映红……”今年5月,郊区文旅局为桃林沟景区量身打造的大型广场舞《再唱桃花红》MV成功录制,桃林沟景区有了专属的广场舞。演员们身穿粉白相间、桃花主题的原创服饰,踏着优美的旋律在桃林沟景区不同景点舞动展示,让游客耳目一新。《再唱桃花红》广场舞MV在多个新媒体平台播放,让桃林沟景区更“火”了。

[编辑: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