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郊区 读历史 看非遗——社火武架根植乡土的“百年大戏”
游郊区 读历史 看非遗——社火武架根植乡土的“百年大戏”

春节、庙会演社火,是郊区荫营镇三泉村延续多年的习惯。社火武架不仅村中老人喜欢看,青年、儿童也期盼。

这一根植乡土、流传百年的民间艺术——社火武架,正是本期主角。我们一起循着抑扬顿挫的锣鼓声,到三泉村看看这一市级非遗项目。

有人喜欢社火武架艺人各色的脸谱,有人喜欢社火武架艺人鲜艳的服饰,还有人喜欢社火武架艺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和夸张的武术动作……年节集会、庙会红火中,社火武架是三泉村村民翘首以盼的“保留节目”,每位观众也有各自喜欢社火武架的理由。

集强身健体、攻防打斗、艺术欣赏为一体的三泉社火武架,将武术动作加以夸张,随着锣鼓抑扬顿挫的节奏进行表演。表演形式有单人徒手和器械的套路独练,还有多人徒手和器械的套路对练。其表演不受各门派武术规范的约束,千变万化、自成一体,又融入历史、人物故事,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火武架经典节目有讲述隋唐时期人物秦琼故事的《响马传》、讲述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故事的《打任原》、讲述宋代皇帝赵匡胤民间故事的《夺拳会》等。表演中,村民上好妆、穿上戏服变身戏中的英雄,用刀、枪、剑、棍等兵器展示“武”的力量,通过各种动作表现故事情节。社火武架艺人们的擒拿短打、一招一式让人眼花缭乱,观众们乡土味的方言叫好是对演出最好的褒奖。

社火武架,又叫武社火,俗称社火架子。作为我省一项传统的民间武术项目,社火武架究其起源虽无史书确切记载,但社火武架艺人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山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历史中,数不清的战争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演,同时也造就了山西人的尚武乡风。年节时的民俗活动社火武架,多半是这种尚武乡风的沉淀和缩影。

一些社火武架艺人说,明代万历年间设武科以来,农民习武者众多,习练项目涉及传统武术与戏剧武打,还有骑马、射箭、举石、摔跤等,也可能是社火武架的起源。

但在三泉村,社火武架可追溯的历史已有百余年。其间有五代传人,有代表性的是王姓、甄姓、冯姓三族,在1949年之前均不传外姓。上世纪60年代前后,社火武架在三泉村村民中流传。当时,三泉村有十个社火队,各小队在庙会文化活动中,轮流演出社火节目,因此得以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多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社火在借鉴武术套路和戏曲武打的基础上,加入民间竞技表演成分,形成了集实战和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三泉社火武架。

“北情南韵,文化阳泉”大世界城市舞台山西阳泉文化活动周于2018年11月22日至27日在上海大世界举行。三泉村的社火武架也应邀参加展演,让申城市民足不出“沪”,感受了一把阳泉人年节、庙会时的红火热闹。这是2015年社火武架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既要让社火武架传承好,更要让社火武架传播好,是我们这一代传承人的目标和使命。”三泉村社火武架保护传承工作负责人王海金说。为了传承这一非遗文化,三泉村已对目前尚能传承的艺人进行建档登记,掌握社火武架传习情况;成立民间艺术活动中心,组织社火武架排练、展演;改建排练场所,出资购置器械、道具、服装、乐器,派专人教学;传承经典节目,编写服务于大众健身的社火武架教材,鼓励青少年加入传习队伍。三泉村还积极组织社火武架表演队赴上海、太原等地参加各类文化推介、非遗展演活动,让社火武架走出阳泉、惊艳四方。

[编辑: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