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响搨技艺 重现国宝神韵(上)
走近响搨技艺 重现国宝神韵(上)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历史与现代世界的纽带,是我们要坚持传承和延续的文化瑰宝。即使时间消逝,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带着它的质感与温度,融入每一位国人的生命与生活。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现代土壤而焕发生机,是我们要始终思考并追寻的目标。基于此,我们走近以响搨为代表的阳泉非遗项目,去探寻其真谛。

黄河新闻网阳泉讯(记者郭丽媛 实习记者王媛媛)零下十八度,阳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一间工作室内,头发花白的贾更新依窗正襟危坐,星散的阳光透过窗户斜射进来,照在木椅上。年过花甲的贾老凝视着装裱起来的《兰亭序》响搨本。“像《兰亭序》这样的书法珍品,咱们很难见到原作,只能借临摹作品一睹原作风采。”贾更新接着说道,“用响搨技法临摹是最能还原真迹风韵的!”

响搨,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兴起于唐朝,有千年历史。这一把纸、绢覆在墨迹上,向光照明、双钩填墨的特殊技艺,于2017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贾更新是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中华绝技 重现“国手”印记

2020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近年来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贾老的响搨技艺成功从171个“中华绝技”项目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20个优秀项目的现场展演,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项目。响搨技艺凭借其临摹书法作品形神兼备的绝妙之处,最终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之一。

“独创的双钩填墨法,不仅能摹形,更能摹意,”贾更新介绍道,“先钩轮廓、再填墨……”整个临摹过程具体来讲要分五个步骤,即:读稿、选材、勾线和填墨等。

在临摹前,贾更新通常要先查阅资料,了解原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古人用笔、章法、韵味之妙处。在临摹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时,为体会颜真卿当时背负国仇家难时的悲痛之情,贾老把自己的思绪引入到一些悲伤的往事,才使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尽可能达到原作品最佳的展现力。

对于选材,也要在纸张和用墨上尽力与古人当时使用的笔墨相吻合。贾老一边抬手比划着,一边强调说:“勾线是将原作透视后,按影线轻笔把轮廓精准勾出线纹;然后双钩填墨,一笔书写,一气呵成!”

响搨作品“以临取意,以摹取形”,因此达到“下真迹一等”的效果,这也使响搨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的复制方式中最能再现原作韵致的特殊技法。所以,我们现如今能看到的很多古代的书法珍品,都是通过响搨技艺留存展现出来的。谈到这里,贾老挺了挺腰杆儿,脸颊微微上扬,用手向上推了推眼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流传至今的版本基本都出自于响搨……”贾老骄傲地介绍说:“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版本,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冯承素通过响搨临摹复制的传世作品。”

贾老运用响搨临摹的作品更是受到故宫博物院专家的好评。其经典代表作品《兰亭序》也得到了中国文物收藏鉴定委员会委员、启功先生弟子金煜的肯定。“忠实原作,达到了原作的神韵。”达到这样“下真迹一等”的效果,更少不了贾老这位唯一传承人的热忱与坚持。

一纸翰墨 毕生热忱俱付

响搨技艺,传到贾老手里已是第三代了。从他的祖父开始,就与这门绝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既摹形又摹意”的原则,响搨对于传承人自身的书法素养要求极高。贾更新6岁就开始练习书法,324字的《兰亭序》,他一练就是55年。就连独生女儿出嫁时,一家人忙完当天婚礼回到家中早已是筋疲力尽,但贾老依旧又提笔练了两小时才上床休息。“一天不练,我真的浑身不舒服……”贾老赶忙解释,脸上略显不好意思。55年一如既往地热忱倾注,55年持之以恒的传承与坚守,练就了贾更新书法功底的深厚和响搨临摹的形神兼备。

万里浮槎,千年古韵传承。古代复制法书的方式有响搨、临写、石刻、木刻四种。响搨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法技艺,其传承的古韵和笔墨风趣是不同于其他技法,最接近原作韵质、最能保留原作风韵的。

现代出版技术虽然可以复制留存书法孤本,但缺少了初写黄庭、力透纸背的韵味。如今诸多书法孤本难免损毁、淡然之势。

欧阳询的《心经》全文仅有260字,而贾更新先生从接触到临摹成稿用了足足3个月。翻查资料、了解历史、选择材料、把握笔法……这种初心与坚守,虽过程耗神、耗时、耗工,但其意义深远。对于贾老来说,响搨技艺的传承就是他倾注全部热忱的初心和使命。一纸翰墨,毕生热忱俱付;一笔响搨,历代古韵升华。

[编辑:郭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