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凌:愿用一生去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
  • 2021-05-13 10:15:40
  • 来源:阳泉日报
王巧凌:愿用一生去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

拥有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主动请缨奋战在抗“疫”一线,参与胸痛中心筹备工作……不久前,她荣获2020年“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前不久,2020年“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结果发布仪式在太原举行,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二科主管护师王巧凌被评为“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她也是阳泉市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医务工作者。

今年40岁的王巧凌有着17年的护理工作经验,先后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CCU、重症医学二科等不同科室工作。但不管在哪个科室,无论岗位怎么变动,她都牢记入职誓言,始终把患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满足患者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需求,赢得了患者、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选择学医也许是偶然,但一旦选择,就必须用一生去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王巧凌如是说。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巧凌一直坚守在护理一线。在心内科担任责任护士时,她熟练掌握了心内科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精心搞好传帮带,带动和影响了科室年轻护士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的双提升,为患者提供了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胸痛疾病,拼的就是时间。多一分钟,就会有生的希望;差60秒,可能就会失去生命。胸痛中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与急性胸痛相关的医疗设备、患者和医务人员连接起来,优化急救流程,对以“急性胸痛”为主要特征的如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心血管急危重症进行快速、有效救治的心脏急症救治联合体。

2018年3月,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胸痛中心建设之初,在人员缺少、经验缺乏、科室缺协调的不利情况下,王巧凌以一己之力,承担了胸痛中心的日常运转筹备工作,统筹协调、对外联系、对接科室、数据录入……她每天穿梭在科室间,没有下班时间,没有节假日,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直到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巧凌充分发挥业务专长和经验优势,倾心帮助本地区兄弟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先后对盂县人民医院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推动阳煤总医院和盂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了2019年第二批标准版胸痛中心和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审核,使阳泉市拥有了两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和一家基层版胸痛中心。

工作多年,王巧凌早已见惯了生老病死,但每每见到患者痛苦难耐,她还是忍不住跟着难受。因此,工作之余,王巧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护理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不断提高护理的科学化、智慧化和精细化水平。

王巧凌发明的“自制针头切割机”,通过闲置物品的组装拼接,方便了护士拔出液体后针头的处理,完善了护理的无缝衔接。随后,她又发明了护士夜间巡视可充电小胸灯,极大便利了护士观察病情、测量生命体征、静脉穿刺和调节滴速等操作,再次荣立阳泉市“五小”竞赛优秀成果项目带头人一等功,并且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个获专利的护士。此外,她还研制出了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趣味训练器,有效预防了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患者康复锻炼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她凭该发明再次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连续多年的发明创造,王巧凌成了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科技创新的业务能手,同事们亲切地称她为“发明家”。

2020年疫情期间,王巧凌主动请战,作为阳泉市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员逆行出征武汉。那时候,王巧凌想到最多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护理技能去挽救更多的生命。面对护目镜和口罩引起的面部和耳部的剧烈疼痛,她一忍就是近七个小时,脸上布满了水泡,还等不到痊愈就被二次压破。

抗击疫情期间,王巧凌和队员们在武汉鏖战了47个日夜,工作的武汉硚口武体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330人,累计治愈出院232人,治愈率排名12家方舱医院之首,是武汉第一家休舱的方舱医院。她所在的医疗队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是山西省唯一受到国家三部委表彰的医疗队。

如今,回忆起去年在武汉坚守的日子,王巧凌仍然有些激动,“那是我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是我最宝贵的回忆”。

[编辑:赫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