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巡礼郊区】转型发展正当时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巡礼郊区】转型发展正当时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把历史的时针拨回1984年,阳泉大地上一个独立行使县级行政职能的一级政府——郊区诞生。这片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古老土地,因为郊区建制变得年轻而富有生机。

30多年前的郊区,百业待兴,蹒跚起步。1984年建制以来,阳泉郊区从依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人均不到1亩耕地、“以粮为纲”的单一发展模式,逐步走上以工为主的综合经营之路。阳泉郊区积极贯彻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积极谋求转型,全力打造园区工业、设施农业、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生态宜居新城、现代城郊强区,一二三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令人振奋的辉煌业绩。

“十三五”期间是郊区发展转型崛起、晋位升级的5年,也是郊区华丽蝶变、焕发生机的5年。这5年,郊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鳞次栉比的楼房、四通八达的路网、蓬勃发展的工厂、人们脸上的笑容,都在讲述着郊区干群一心、不断进取、乘风破浪的发展故事。

夯实执政基础 激励担当作为

“十三五”期间,阳泉郊区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审视、摆位和推进,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

阳泉郊区区委自觉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带头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双争双创”,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培育区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42个。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一大批踏实苦干、群众认可、敢于担当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干部断档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坚持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三不”机制,不敢腐的震慑持续强化,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自觉明显增强,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氛围更加浓厚。

推进改革创新 激发奋进活力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阳泉郊区实施项目316个,完成投资253.2亿元,航天气凝胶毡中试基地、华坤高端煤机制造、荣光能源垃圾发电等转型项目建成投产,耐耐网云数据集成交易中心上线运营。绘制完成转型发展图谱和招商图谱,出台“招商十条”,引进百万元以上项目121项。23.3平方公里的省级经开区赋权郊区建设,投资9.9亿元打造园区平台3000亩、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九通一平”。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煤炭过剩产能195万吨,煤炭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76.1%降到56.5%,制造业占比由18.5%提高到26.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由1.4%提高到3.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阳泉郊区聚焦“六新”突破,狠抓责任落实,闯新路、蹚新路、拓新局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十三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124.87亿元,年均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62亿元,年均增长3.2%;规上工业增加值达29.54亿元,年均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达46.54亿元,年均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71亿元,年均增长8.3%;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726元、17452元,年均分别增长6%、7.6%。

改革路上,阳泉郊区亮点频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开展政银企风险共担模式,累计为194家企业融资9.56亿元;推进企业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挂牌8户,展示板挂牌12户,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新突破;出台“科技创新十条”,开展“四创四融”,建成全省首家区级工业全域数据平台领导驾驶舱,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家,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2930万元,是“十二五”末的39倍;出台“人才新政十条”,设立人才发展资金740万元,打造拎包入住人才公寓168套,发放奖补金320万元,引进各类人才137名;圆满完成“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智能政务大厅投入使用,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城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三五”期间,阳泉郊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动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把碧水蓝天、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看作发展的“硬指标”,让城乡居民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年来,阳泉郊区编制完成全区城乡融合规划方案,明确了“一城一核两轴三组团”建设新格局,全区城镇化率达72.5%。漾泉大道一期、宁波北路、平阳街等顺利通车,G239改线工程有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成149公里。投资37.1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建设保障性住房15496套,改造农村危房182户,农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85.9%。推进全域创卫,实施各类工程项目1000多个,拆违拆临面积达4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户厕4913户,建成垃圾中转站7座,实现“垃圾不落地”全覆盖。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西南舁乡“北七村”成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典型,郊区被列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区)。新增绿化面积8.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4.61%。

回应民生关切 绘就幸福画卷

鲜明的民生底色,是幸福之区的最好注解。“十三五”期间,郊区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5年来,郊区民生支出累计达5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9%。

社会保障覆盖全民。郊区成为全省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试点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连续3年在98%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7万人,累计救助各类困难群众88.9万人次,发放救助金3.06亿元。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郊区被确定为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后,新(改、扩)建幼儿园16所,普通中小学由74所整合为37所,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扎实推进“区管校聘”改革,补充教师167名。此外,每年投资600万元,为3100余名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校车服务。

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全区现行标准下455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79户166名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返贫户全部解除返贫致贫风险,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富村帮穷村、强村带弱村”破解“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融入难”模式列入全国扶贫典型案例;桃林沟村党委书记李乃珠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厚植文化优势 打造文旅品牌

文化基因,不仅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硬实力”的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郊区积极开展文旅项目招商引资,持续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被称为“城市后花园”的桃林沟村、蕴藏忠义文化的刘备山、流淌红色基因的南沟村、红红火火的西南舁乡“北七村”……郊区初步形成了以核心景区为龙头、休闲旅游乡村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文化旅游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5年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直接收入6500万元。桃林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咀子上村、大洼村和南沟村入选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郊区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同时,一批文化瑰宝通过展会、推介、比赛等走上更大的舞台,“山西三宝”之一的珐华器惊艳众人,传承千年的砂货烧制工艺名声在外,文迓鼓、烙画葫芦、面塑等成了郊区的亮丽名片。《温河儿女》《刘备山》《再唱桃花红》等一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让郊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不朽业绩令人自豪,全新征程催人奋进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争做转型发展表率、打造城乡融合样板目标,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重点突出“六新”,精心打造“六区”,确保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编辑:张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