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制无骨灯 百年相传亮农家
巧制无骨灯 百年相传亮农家

无骨灯也叫折叠灯、罐罐灯。

村民巧手制作无骨灯。

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七,阳泉市不少乡村的村民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平定县锁簧镇陈家庄村的人却已开始忙碌——今年,村里将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举办第二届花灯节,村民们大多忙着制作、悬挂无骨灯。

村妇联主席葛爱美介绍,元宵张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陈家庄村每年元宵节前后,家家户户会在门前挂起寓意家族兴旺、祈福家人平安的无骨灯。不同于传统花灯用铁丝作框架,陈家庄村的无骨灯不借助任何物件作骨架支撑,全凭一双巧手折叠而成,不仅是全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了阳泉市的非遗项目。

在葛爱美的带领下,来到村民葛鸿恭的农家小院,院子里随处可见已经制作完成形态各异的无骨灯——花瓶灯、葫芦灯、花篮灯……这些灯笼在阳光的照射下更鲜艳夺目,增添了几分节日气息。

70岁的葛鸿恭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也是非遗项目平定无骨灯的传承人之一。他边制作无骨灯边说,平定无骨灯是伴随着中国传统节日而生的,是民间手工技艺与传统习俗相结合的产物。它由传统的纸灯笼演变而来,灯身多以大红纸为制作原料,通过反复折叠,形成各种样式,再装饰上各色纸花和纸条而成。作为花灯的一种,无骨灯不像宫灯具有华贵的宫廷气息,也不像龙灯那样气派,更多的是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情。

只见葛鸿恭一双巧手,三五下便折出一朵牡丹。抹些浆糊,把纸牡丹粘在灯身上,一个花篮灯就有了模样。葛鸿恭仔细端详,轻轻摆弄,调整好花朵的位置。记者看着心里痒痒,决定试着制作无骨灯。谁料无骨灯制作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却并不容易。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整个灯身没有骨架,很难固定。

葛鸿恭说,做无骨灯灯身必须一次做成,不能修改,然后再装饰各色纸条,“手巧的人做一盏灯只需一天工夫,手慢的几天也未必能做出一盏像样的”。见记者手拙又缺乏经验,葛鸿恭只能接过半成品,继续做起来。

葛鸿恭做灯30余年,每逢元宵节平定县组织灯展,总能见到他的作品。虽然名声在外,但葛鸿恭并不固步自封。相反,谁家灯做得好,只要他知道,都会放下身段虚心求教。近年来,老人年纪大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身边的亲人、同村的邻里、花灯爱好者……很多是他的徒弟,无骨灯在陈家庄村普及度很高。

“这些年,县里、市里甚至省里都邀请俺们去参加灯展呢。”葛爱美翻开手机里保存的照片,指着其中几张说,“这些就是在太原市参加灯展时拍的。”参加省里的灯展让陈家庄村扬了名,也让陈家庄人有了信心。因此,今年他们打算在村里举办第二届花灯节,希望带给人们欢乐愉悦的同时,也寄托陈家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离举办第二届花灯节的日子越来越近,葛爱美除了自己抓紧时间制作花灯,还负责村里其他人做灯的协调工作。不放心的她又来到村里几户人家,查看进度如何。“这几天,已经有人家陆续挂起无骨灯,等到农历正月十二前后,村里就挂得差不多了,到时候你再来看,会比现在更红火、更热闹。”葛爱美说。

此外,为了更好地传承无骨灯制作技艺,陈家庄村计划在陈家庄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聘请村里做得好的人教青少年制作无骨灯,让这门技艺继续散发光彩。同时,村里还计划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巧手”教妇女制作技艺,将无骨灯制作发展成陈家庄村的特色产业。大家除了在元宵节前后制作烘托节日气氛,还能在平日里制作,拓宽增收渠道。(张泉东 杨锐)

[编辑:毕超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