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多点发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阳泉市多点发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初秋时节,盂县华北奕丰生态园里,放眼所见,松涛阵阵、绿浪滚滚,千亩果园、万亩苗圃,数万只蛋鸡和上千只湖羊散养在禽畜基地,悠闲地觅食。你无法想象,这样一片地方,曾经是采煤沉陷区。

树木葱茏,波光旖旎,偶有飞鸟掠过。初秋的桃河白羊墅断面处,流水潺潺。举起相机,摁下快门,喜爱摄影的市民赵向军定格飞鸟掠过水面的一刻。你无法想象,水清岸绿的河道,曾经垃圾遍布。

山川是脊梁,水脉是魂魄。在阳泉,桃河、滹沱河等孕育了文明的根脉,留下了“漾泉”的美名。然而,因为过去一段时间的无序开发、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为污染等,让这座城市“伤痕累累”。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深知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近年来,阳泉市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自然生态之美永驻阳泉,让生态之利惠泽阳泉。如今,绿水青山、鸟鸣鱼戏的阳泉生态画卷,日渐浓墨重彩。

铁腕治污 让蓝天常在

8月31日傍晚,结束一天工作的市民刘燕走出办公楼,晴朗的碧空中挂着连片的粉金色晚霞。“过去大家看到蓝天白云,还会拍下来发个朋友圈,现在感觉只是‘上下班路上的陪伴’。”刘燕感慨。

蓝天常伴,是阳泉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最直观的成果。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阳泉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193天,达标天数比例54.8%;2018年,达标天数203天,比例57.7%;2019年,达标天数221天,比例60.7%;2020年,达标天数256天,比例69.9%;2021年,达标天数261天,比例71.5%。其中,PM2.5浓度、PM10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均实现连续5年下降。

一组组数据不仅表明阳泉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的“战绩”显赫,更是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决策部署的有力证明。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决不能让大气污染成为影响百姓健康的“心肺之患”。如何提高阳泉的“蓝天指数”?阳泉市没有“坐等风来”,而是聚焦重点,标本兼治,建管结合,坚决向结构“开刀”,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还百姓蓝天白云和繁星闪烁。

聚焦实施散煤清洁化替代,阳泉市大力发展集中供热,依法清理“禁煤区”散煤及燃煤设施,深入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清洁取暖。聚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搬迁退出,全流程推进工业炉窑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力消除污染源。

去年8月,随着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裕光煤电盂县2×100万千瓦发电项目实现双机投产发电。与传统煤电项目不同,这个项目采用最新超超临界燃煤空冷发电技术,发电机组有着百万机组五塔合一、百万千瓦机组首台采用双塔双循环烟气脱硫系统、百万机组间接空冷背压最低、百万机组燃烧无烟煤指标最优等技术亮点。这使得机组在发电量不减的情况下,减少污染物排放,切实降低对大气的污染。

此外,阳泉市聚焦推动运输结构绿色化,大力推进“公转铁”,强化机动车环保排放监管,加强车用油品质量监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聚焦提升扬尘污染管控水平,大力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让蓝天常在。

协同发力 让碧水长流

桃河是山城儿女的母亲河,位于平定县乱流村的桃河白羊墅断面,见证着桃河水质一点一滴的变化。一段时期里,由于河道无序开发、两岸污水排放、垃圾随意倾倒,2019年之前,桃河白羊墅断面长期为劣V类水质断面。

如何让桃河白羊墅断面水质尽快退出劣V类?阳泉市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成立了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指挥部,成员单位包括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城管等12个部门,以及各县(区)。同时,制定出台《阳泉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方案》,建立监测值守、执法检查、气象联动等工作制度,通过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开展流域水生态修复、加强水环境管理等措施,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如今,不仅桃河白羊墅断面退出劣V类水质断面,乌河枣园村断面、绵河地都断面、滹沱河闫家庄大桥断面也全部退出劣V类水质断面,达到优良水质,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源头治理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阳泉市从污染源头入手,细化实化管理措施,全面加强工业、城镇、农村等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开展中水回用工程建设,狠抓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阳泉市强化生态基流保障,持续开展“清河”专项行动,加大河流沿岸生态防护力度,开展河流生态扩容工程,切实提升修复成效。水环境管理是水污染防治的保障。阳泉市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建立水质异常预警机制,开展重点流域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涉水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提到水生态修复,龙华河会里村段村级河长吕支明深有感触。他说,河道为农田提供了灌溉用水,但丰水期时,水量过大可能导致河水漫上河坝,淹没田地,所以必须保证河道畅通。近年来,会里村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清理淤泥、垃圾、乱搭乱建,尽最大努力确保河道泄洪通畅。“治标”的同时,还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宣传栏、微信工作群等,强化村民思想教育“治本”,让人人参与河道整治工作。

改善水环境质量是顺民心、合民意、解民忧的一项民生工程,需要代代努力、久久为功。9月1日,阳泉市首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条例——《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阳泉市获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第十三部地方性法规,全文共六章三十九条。制定《阳泉市滹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不仅能为全市人民饮水安全保驾护航,对于加快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真正实现碧水长流。

修复治理 让“绿”满山城

初秋,魏家峪环城绿化二期工程现场,一棵棵油松、侧柏随微风轻摆,泛起阵阵“绿浪”。同一时间,桃河两岸,水清岸绿,盛景宜人;废弃矿山重新被“绿色”填满;乡村被森林“环抱”……近年来,“住在森林里”的梦想正在照进每个阳泉人的现实。

林草资源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今年,阳泉市发布市总林长1号令,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968名林长全部上岗,共同构建起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林地、草地、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网络,为推动阳泉市生态筑基战略实施、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让更多市民享受绿色发展的红利,阳泉市按照“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工作中,坚持“绿化彩化财化”同步推进、“增绿增景增收”有机统一,建设精品林业、城郊林业、观光林业和富民林业,做大做强生态富民产业。

“十三五”时期,阳泉市持续开展荒山绿化、环城绿化、乡村绿化、裸地绿化、通道绿化等工程,造林绿化总面积达40.9万亩;打造核桃、榛子、皂荚等经济林种植基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截至2021年底,全市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29.59万亩,每年核桃、红枣等经济林产品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产业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

“造绿”的同时还要“护绿”。阳泉市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有序推进历史遗留私挖滥采及涉煤涉矿工程毁坏土地生态恢复、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高铁高速沿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全市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以来,共投入治理资金12.74亿元,完成各类修复治理任务5.35万亩。

平定县冠山镇石板坪村492、493图斑处,入目皆绿。过去,因开采露天煤矿导致这里满是矿渣,山体和水体周围裸露着黑色的矸石渣。近年来,经过治理边坡、打造平台,种植苜蓿草、油松、紫穗槐、爬山虎等绿植,原先破碎的地貌逐步恢复林草植被。

此外,郊区荫营镇东梁庄村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点,早已没有扎眼的矿坑,不再满目疮痍,取而代之的是种满庄稼的高标准农田、灌木林地、草地,一个个生态“伤疤”重新披上“绿装”。

除了看得见的“绿”,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等看不见的“绿”,切实让阳泉市实现了“绿”满山城。阳泉市深入推进碳达峰阳泉行动,统筹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加快研究制定阳泉市碳达峰碳中和“1+N”行动方案,推动碳达峰阳泉行动有序实施。同时,以推动“数智双碳”产业发展为驱动,增加绿色产业和服务业供给,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严格落实煤电、电解铝、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任务;加快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的综合利用,壮大绿色建材产业,构建节能环保全产业链,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山西天元绿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规模较大的废旧电器回收处理基地,是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近年来,企业推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做大做强绿色循环产业,通过废旧电器拆解、再加工、生产装配、制造销售,实现绿色循环,减少危险废物的污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法规出台、铁腕执法、林长上岗、义务植树、清理河道……阳泉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怀着“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共识,全力以赴,不负绿水青山之约,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绘就生态底色。(张泉东 温荣鑫)

[编辑: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