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是他乡也是故乡
阳泉:是他乡也是故乡

岁末年初,家庭聚会少不了,阳泉市大小餐饮场所忙碌起来。连日来,平定县冠山镇西锁簧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时常传出阵阵欢笑声。顾客在农家乐喝美酒、品美食,老板张金林操着地道的阳泉方言和顾客交流。“大家能吃辣吗?我做道重庆菜。”“今天的柴火鸡怎么样,吃着还行吧?”“这是新酿的酒,你们尝尝。”

扎根西锁簧村7年多,重庆人张金林不仅娶了西锁簧村的闺女李月姣,还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学会了阳泉话。“现在走在街上,我不说自己是重庆人,大家就以为我是土生土长的阳泉人。”张金林说,“在村里这么多年,我早就把西锁簧村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其实,农民的社会流动现象历来存在。只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流动从最初“农村—城市”的单一流动,逐渐转变为“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农村”的多维度流动。近年来,阳泉市出台了大量助农惠农政策,众多乡村把握机遇、努力发展,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足。

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南、重庆、四川……越来越多外省市的人来到阳泉的乡村。他们把他乡变故乡、把乡土当热土,实现了自我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

“村里产业好、有奔头,我们愿意来”

“一些村子因为没有产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挣钱。俺们村依托建材产业,不仅本村人有活儿干,安徽、福建、山东、浙江等地的人,还来这儿干买卖呢。”说起村里人气不降反增,盂县秀水镇东关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付明忠话语间满是骄傲。

多年前,盂县实行“城中村”改造,东关南村被列入其中。村子抓住机遇,一边改造,一边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了建材综合批发市场。随后,一些外省人在这里盘下店铺,做起了生意。经过多年发展,很多外省人把户口迁到东关南村,还在村里买了楼房,安家落户。

无独有偶,矿区沙坪街道合新村也有不少“新村民”,王录山、张艳花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2016年,他们从北京来到阳泉,后来在合新村租赁土地建起了奶牛养殖场。“大城市虽然繁华,但生活压力也大。村里产业好、有奔头,我们愿意来。”王录山说。经过多年发展,养殖场的奶牛已经从十几头增加到50头,每天能产鲜牛奶200公斤以上。

发展旅游产业,建设仿古商贸街,平定县娘子关镇磨河滩村吸引了一批“新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平定县冠山镇南关街村吸引了众多外省人。归根结底,产业振兴是吸引“新村民”的关键。纵观阳泉市的乡村,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少乡村在稳步发展一产的基础上,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二产、三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吸引“新村民”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里条件这么好,我就不走了”

除了好的产业能吸引“新村民”,乡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也是让人们愿意来、留得住的关键。

平定县张庄镇张庄村位于平定县城南约15公里处,紧挨着207国道,村里有多家企业,还是张庄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村里有企业,我上下班很方便;村里有学校,孩子上学很方便;村里有直通县城的公交车,媳妇逛街很方便。”说起张庄村的便利之处,王瑞瑞一连用了3个“很方便”来概括。“我刚从河南滑县来张庄村的时候,想着打份工挣点钱就回老家。没想到,这里条件这么好,我就不走了。”王瑞瑞笑着说。

“现在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习惯性会说大阳泉村的。来阳泉干买卖这么多年,早就把这儿当成‘家’了。”住在城区义井镇大阳泉村的刘志刚说。2008年,刘志刚带着妻儿从河北省曲阳县来到阳泉,摆摊卖猪肉。肉质好、服务优,刘志刚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小摊位也“成长”为小肉店。2018年,他拿出多年积蓄在大阳泉村买了楼房,并把年迈的父母接过来一起住。“虽然我们住在村里,但生活很方便。村子里超市、理发店、药店都有,村口就有公交车站,线路也挺多。这几年,村里还拆除违建、打造文化墙、成立保洁队伍,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住着很舒心。”刘志刚说。

建设休闲广场、美化村中街道、改造旱厕、实施清洁取暖工程、完善水电路网配套设施……阳泉市众多乡村按下“美颜键”和“便捷键”,通过创优生活环境吸引了外省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

“新村民”融入,乡村发展前景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赋予“新村民”美好未来的同时,“新村民”的到来也给乡村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曾经空置的房屋,因为“新村民”到来出资修缮,乡村人气渐旺。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村民”还建言献策,为乡村发展和治理出实招、解难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较好的带动效应。

台下几排木桌、木椅,台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演员身穿长衫、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这几天,荫营古镇的搁料剧场人气颇高。近年来,郊区荫营镇后沟村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其打造的荫营古镇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目前,古镇主街两侧已入驻50余家商铺。“我的老家是郊区西南舁乡东南舁村。我们团队在2022年4月入驻古镇。”搁料剧场负责人王学刚说,“发挥个人专长,传播曲艺魅力,为游客打造笑声不断的‘包袱铺’,还能为后沟村旅游产业和荫营古镇发展助力,我们很有成就感。”

东北人韩春山扎根盂县孙家庄镇东坪村,从事规模种植。河北人杨媚在矿区桥头街道石卜咀村打造便民市场。市场建成后,可为石卜咀村以及周边村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不难发现,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众多“新村民”投身乡村。对于阳泉的各乡村而言,大家乐见更多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到乡村去,建设乡村、发展乡村。不少村庄负责人表示,他们会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为“新村民”融入乡村、大展身手提供坚实支撑,开辟广阔舞台。

相信有了这样的“双向奔赴”,“新村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乡村也定会实现全面振兴。(张泉东  李旭瑞  白洋)

[编辑: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