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为山川“披绿” 给大地“增色”
阳泉:为山川“披绿” 给大地“增色”

春风拂面,草长莺飞。从空中俯瞰阳泉,盂县上社镇人工造林处,绿树萌芽、山花初放;郊区河底镇林场,松柏苍翠、漫山“披绿”;平定县巨城镇人工造林处,绿树相接、满目青葱。登顶狮脑山远眺,桃河两岸金银木、红叶李、龙柏迎风挺立,远处的高楼大厦掩映在片片绿植中……

生活在阳泉的人们有切身感受:如今的阳泉越来越绿了,满城拥翠、绿意怡人。这感受,背后是一组组给力的数据支撑——2023年,阳泉市完成人工造林15.4万亩、修复退化林5.8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许多荒山披上了“绿装”、道路围上了“彩带”、村庄换上了“绿衣”。

2023年是阳泉市承担造林任务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范围最广、涉及乡镇(村)最多的一年。阳泉市围绕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从工程设计、招标投标、进场施工、工程监理等环节严格把关,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工作,全力绘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太行山是京津冀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其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京津冀的生态安全。去年,阳泉市以人工造林为抓手,积极推进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对自然生态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大幅提升了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初春的平定县巨城镇连庄村,经过去年造林人员的辛勤劳作,一座座大山披上绿装。山脚到山顶,侧柏、油松、连翘等树木颜色深浅不一、高低错落有致。无独有偶,盂县南娄镇、西潘乡、苌池镇等地,经过造林人员不断努力,“绿色版图”不断扩张。针对山区干旱少雨、地质条件差的不利因素,阳泉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绿化与美化、造林与造景有机结合的原则,乔灌结合、针阔混交,栽种了油松、侧柏、山桃、山杏、连翘等树种,既筑牢了生态屏障,也塑造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四季景观。

“增绿”的同时,阳泉市也在积极“补绿”。由于外力作用,植树造林中可能会出现未能“适地适树”而发生的森林退化。对此,阳泉市对5.8万亩退化林进行修复提升,修枝、补植、围网、封育……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森林的质量。朱桃明是郊区金源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去年,他和社员承担着郊区河底镇部分退化林的修复任务。在他的手机中,一张工作照格外引人注意——大山上,一部分树颜色是深绿色,另一部分是浅绿色,对比十分明显。“浅绿色的是退化的老树,深绿色的是栽种的新树。”朱桃明解释,“我们主要在黄沙坡上补栽树苗,对退化林进行修复和林木抚育。经过大家日夜奋战,修复任务按时完成。”

此外,阳泉市积极推进草原项目,集中连片规模布局,一体推进乡土草种补植、肥料施加、病虫害防治等,有效改善了草地质量。

国土绿化工作推进中,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成立了常态化督导组,对重点工程项目开展现场督导。同时,对各县(区)在造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给予技术指导、耐心解答,有效保证了阳泉市造林绿化的质量和进度。为提升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业务素质,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国土绿化工作管理水平,为推进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既种“绿化树”,也栽“摇钱树”。植树造林过程中,阳泉市加强与造林点当地群众沟通,在设计与施工中,注重体现经济效益,栽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苗木。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带动脱贫户参与到种树、后期管护工作中,实现增收致富。如今,一些脱贫村因地制宜挖掘生态优势、选准产业,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越来越多的脱贫户吃上了“生态饭”。2023年,阳泉市实现林业产值11.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

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今年,阳泉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扩林、重点补林、依法护林”的要求,围绕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不断强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三个不断”目标,紧抓“双重”“三北”工程实施机遇,扎实推进国土绿化,让阳泉越来越绿、越变越美。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携手为山川“披绿衣”、给大地“增色彩”,把绿色种在春天里。(张泉东  闫雅丽)

[编辑: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