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鱼菜“混搭”实现“一水双收”
盂县:鱼菜“混搭”实现“一水双收”

盂县鲜檀渔业股份有限公司鱼菜共生大棚内,白色“洞洞板”将种菜池分隔,板上的蔬菜绿油油,板下的水中养殖着泥鳅。

养鱼池内养殖着各种鱼8万余尾。

“监测仪器显示,养鱼池水质良好、氧气供应正常。鱼已经喂过,一部分蔬菜明天就可以摘了……”4月19日傍晚,位于盂县南娄镇的盂县鲜檀渔业股份有限公司鱼菜共生大棚里,两名工人正在交接工作。这个占地5亩多的大棚里建有9个养鱼池和17个种菜池,种着十余种蔬菜,养殖着8万余尾鱼。虽然规模不小,但是用工却不多,只要2至3人就能打理好。“鱼菜共生基地里运用了许多高科技设备,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对人工的需求自然少了。”盂县鲜檀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荣美怀说。

鱼菜共生是阳泉市近几年引进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兼顾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高科技、高效率的优点。在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盂县秀水镇、南娄镇等没有天然水域的乡镇,通过发展鱼菜共生模式,走出了一条旱地养鱼、节水养殖的新路子。

盂县秀水镇东关南村是最早引进、推广鱼菜共生技术的村。经过4年的发展,东关南村的鱼菜共生基地不断扩大规模、提升配置,已经建起了二期工程。鱼菜共生大棚里,种菜池中注满了水,一块块白色的“洞洞板”漂浮在水面,蔬菜生长在上头,鱼虾游在下头。种菜池和养鱼池之间,由管道相互连接,循环的水既能养鱼,又能种菜。

同样的一池水,是如何让养鱼和种菜共用的呢?东关南村鱼菜共生基地负责人李文明解释道:“养鱼的水经过过滤后用于水培蔬菜,种菜的水经过消杀后流回鱼池养鱼。水产养殖和蔬菜栽培通过生态循环系统实现有机互补,这些全是高科技的力量。”

李文明口中的“高科技”指的是鱼菜共生智能循环水控制系统和高强度紫外线消杀机。智能循环水控制系统将养鱼的水进行4道过滤,然后利用微生物分解处理,释放出养分,变成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用于种植蔬菜;池里种植的蔬菜,其根系吸收水中养分的同时将水体净化,净化后的水回流到鱼池,供鱼生长,不但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肥”的目的,而且实现了“一水双收”。

鱼菜共生大棚里,还有不少高科技设备。鱼池侧面有一台24小时运转的增氧机,保持鱼池内的富氧环境;鱼池上方配备有监控设备,方便工作人员随时了解鱼群情况;鱼池内放置的水质监测盒,可收集水质信息并发送至智慧农业物联网终端,实现溶氧、氨氮、温度等信息实时监测。这些设备可以实现对鱼池状况的精准感知、可视化监测、变化预警等,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

鱼菜共生系统运行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水分蒸发、蔬菜根系吸收会导致水量减少、水质变差,需要进行补水、换水。“我们配备了水位监测系统,缺水时可以自动补水。这项工作也是由设备自动完成的,工人只需要做好监测就行。”李文明语气中透着骄傲。

鱼菜共生技术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种养项目。“养鱼和种菜使用同一池水,决定了养殖和种植过程中不能添加任何激素、农药。因此,通过鱼菜共生技术培育的鱼和蔬菜,品质有保障。”盂县东梁乡寺家坪村鱼菜共生基地负责人曹有旺说。

掌握了鱼菜共生技术,让水产养殖更加简单。阳泉市许多鱼菜共生基地从养殖鳕鱼、鸭嘴鱼、泥鳅等起步,进而尝试养殖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澳洲淡水龙虾等,并取得成功,实现了规模养殖。养殖的品种多了,不但壮大了阳泉市水产养殖的规模,而且丰富了百姓的餐桌。去年开始,不少本地水产已抢“鲜”上市。

“我们前有销售门店,后有鱼菜共生基地,形成了完整的产销链条。基地的鲜鱼和蔬菜到顾客的餐桌只有15分钟车程,好品质带来好效益,让我们更有底气去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品种。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鱼菜共生技术试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试验,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盂县沁禾鱼菜共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施保拴说。(侯节)

[编辑:岳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