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位于平定县新建东路的“泥人史”工作室里,平定泥塑艺人史林珠和他的学生乔巧云正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泥塑创作。他们正在创作的是国产大型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悟空”泥塑像。只见史林珠戴好眼镜,拿起刻刀,在捏好的泥坯上细致地勾勒着“悟空”的轮廓。他时而微微眯起眼睛,仔细端详着尚未成型的作品,时而眉头紧锁,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展现“悟空”的神韵。
乔巧云在一旁也没闲着,她轻轻地揉捏着手中的红土泥,为“悟空”制作着精致的配饰。“捏泥塑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要想将泥塑捏成一个想要的形状,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整。”乔巧云说,“这些心得是在跟着史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史老师总是能精准地把握形象的特点,并且用细腻的手法表现出来。和他一起创作,我收获很多。”
史林珠出生于1965年,平定县张庄镇复兴村人,是平定泥塑第四代传人。受祖辈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他自幼便对泥塑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童年时期,史林珠就能捏出各种简单却充满想象力的泥塑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史林珠对泥塑的热爱有增无减。高中毕业后,史林珠尝试了多份工作,最终还是选择以做泥塑为职业,没想到这一做,就是40多年。
2012年,史林珠成立“‘泥人史’彩塑工作室”,随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室的运营和泥塑作品的创作当中。2018年,史林珠成立“阳泉市史林珠雕塑工作室”,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传统的泥塑、造像,工作室的业务还扩展到文物古迹保护修复、陶瓷和紫砂工艺品的制作等诸多领域。多年来的努力与坚持,让史林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他的作品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近些年,他创作的《智能关公》《天下第九关》等作品,在各类艺术展览和比赛中脱颖而出,斩获多项大奖。
在史林珠的老家不远处,有一面红土坡,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冲刷着坡面,红土泥便顺着水流汇聚到坡底。这些细腻、富有粘性的红土泥,成为史林珠当时创作泥塑作品的原料。在史林珠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饲养过一段时间的驴、牛,这些动物成为他童年生活中亲密的伙伴,也成为他当时创作泥塑作品的灵感来源。“我七八岁的时候,捏过一个《毛驴驮新娘》的作品。这个作品就是照着家里的驴和生活中的场景来捏的,在那个年代新娘会骑着毛驴出嫁。”史林珠回忆着,“还记得完成这个作品后,心里充满成就感。我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泥塑。”
工作室的展架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有根据唐朝《五牛图》创作的一组泥塑作品,它们复刻了原画中五头牛的神韵与姿态,牛儿或昂首前行,或回首顾盼,或悠然吃草,动态十足。有取材自《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形象,史林珠创作的鲁智深身材魁梧壮硕,袒露着胸膛,透露出一股豪爽与不羁。还有体现平定县下董寨村“跑马排”习俗的作品,作品中的村民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他的双手平举,双腿紧夹马身,神情专注又充满激情,仿佛将人带入热闹非凡的“跑马排”活动现场。
工作室一角的圆桌上,摆放着刚刚完成的“悟空”泥塑像。“悟空”整体呈站立姿态,身姿挺拔,他的眉头紧皱,双眼炯炯有神,紧抿着嘴唇,面部表情坚毅又果敢。他一手拳头紧握,另一只手将金箍棒斜倚在身侧,微微弯曲的双腿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爆发力,好像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斩妖除魔。从各个角度欣赏这尊泥塑像,都能感受到“悟空”那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中国古典人物白描画谱》《古代东方雕塑图集》《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除了众多作品,工作室的书架上还有各类关于泥塑技艺、艺术理论和历史文化的书籍。这些翻得有点旧的书,见证了史林珠在艺术道路上持续探索的历程。不仅如此,史林珠还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互联网拓宽自己的学习渠道。他经常在网上搜索各种与泥塑相关的视频教程和学术讲座,还与来自不同地方的艺术家和爱好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史林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泥塑技艺也日益精进。
要想将泥塑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传承是关键。史林珠深知这一点,平日里,他会去平定县各大中小学校为学生授课,普及泥塑技艺。2023年,平定泥塑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史林珠成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会继续努力,将平定泥塑传承和发扬下去。”史林珠说。(侯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