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用独一份匠心 做“独一处”美食
平定县:用独一份匠心 做“独一处”美食

黄河新闻网阳泉讯(记者郭卫卫 通讯员王志臣、陈光新)“叮铃铃……”每天凌晨3时30分,闹钟声响起,张建军布满茧子的手掌划过屏幕,手机屏亮起,张建军叫醒妻子起床收拾洗漱。十多分钟后,张建军与妻子郝瑞霞骑着电动车来到了位于平定县南大街南苑人家小区斜对面的独一处早餐店。一进门,两人就像蜜蜂一样围着灶台开始忙活,揉面、剁馅、调粥,虽然动作匆忙却认真严谨。

张建军正在炸油条

张建军是平定县张庄镇南阳胜村人,初中毕业后在阳泉香格里拉酒家做学徒,后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三十余载,做过饭店厨师和煤矿工人。张建军说:“前半生都在给人打工,我也想自主创业,开一家自己的饭店。”经过深思熟虑后,43岁的张建军毅然决定投身早餐行业。

4时20分,天色渐明,在张建军精心准备馅饼制作的同时,郝瑞霞也在后厨摆放好了桌椅,然后坐在了桌子前一边包馄饨,一边时不时地帮张建军来回递一些食用油和鸡蛋、肉饼等。“我们俩就是最佳拍档。”张建军说。

现如今,“独一处”早已经在南大街有了响亮的名号,这家六年小店的客流量十分可观,因为生意越来越红火,张建军又请了两位服务员来帮忙。他说:“周末的时候人流量更大,有的时候还得请其他‘外援’才行,不然忙不过来。”

“张师傅,这馅饼皮可真薄呀!”清晨5时30分,第一批顾客到店点餐,此时张建军正在用特制竹筷给饼坯翻面,饼皮在电饼铛里翻飞,“啪”地贴在滚烫的铁板上,瞬间腾起焦香的白雾。溅起的油滴飞扑在张建军的手上,他也并不在意,继续翻转着一张张馅饼,当饼皮金黄酥脆,馅料的香味飘荡在空气中,出锅的不只是馅饼,还有一份精益求精的匠心。

“老板,老样子!”清晨六点半,退休教师老李把保温杯往桌上一放。不一会儿,服务员麻利地端来托盘上菜,一张皮薄如纸的馅饼,配着一碟新鲜的小菜,还有一碗香油抿曲。

记者注意到价目表上的数字,素馅饼2元,抿曲4元,四样特色小菜免费续,这是独一处早餐店一道亮丽的风景。“薄利多销是笨法子,但攒的是人情。”张建军边在饼铛里下面饼边解释:“当年在香格里拉当学徒,师傅就是这么教的,这么多年咱也是这么做的。”

如果客人不想吃抿曲,那还有丸子汤和饺子汤等多种汤类可以选择。而值得一提的还有平定的传统美食——撒,做法地道,口味正宗,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张建军说:“我们的招牌是馅饼,有荤素两种,但是其他的汤类也一样好吃又实惠。有好多阳泉的人也慕名而来,就是冲着我们的撒和馅饼。”正说着,陆陆续续有许多客人走进来,张建军的目光急忙从馅饼铛中抽出,面带微笑地说:“哥,今天吃啥呀?”“里边坐,一会儿就好。”当张建军的身影在厨房来回辗转时,郝瑞霞也在有条不紊地招呼客人。然后小心地把一块块馅饼切成四份装盘,酥脆的声音听起来那么悦耳。

在这份认真和地道的背后,是张建军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三十余载磨炼出来的独一份匠心。“那时候只和面就要练半年,各种面点和菜肴的做法更是靠着长年累月的积累。”张建军卷起袖口,胳膊上的肌肉清晰可见,他说,功夫都在看不见的地方。掀开蒸笼,雾气中隐约可见当年他在香格里拉后厨站桩的身影。

时间临近中午,收拾完今天最后一位客人的碗筷,张建军开始收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擦拭案板,清洗饼铛,放好锅碗瓢盆后,他才有时间打开手机,拨打电话给送面的师傅预订明天的面粉,然后关闭店面电源,载着收拾完饭店卫生的妻子准备回家。“下午休息一个小时,然后我自己再过来准备明天的食材。”

当记者问起为何选择开一家早餐店时,张建军说,2018年决定开早餐店时,老朋友们都劝他做别的比这个更赚钱。“可我就想着让街坊四邻吃上口热乎的。往大了说这是我的人生价值。”他指着店外的“独一处”招牌,“这三个字是我一开始就想好的,开店如做人,用独一份的坚守,做独一处的美食。”

如今,这家70平方米的店铺每天消耗近百斤面粉、十余斤葱花,还有鸡蛋和肉等许多食材。这样大的消耗,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有人问过我是不是预制菜,我说您多来尝尝就知道了。只有手工包出来的馅饼和人工摔打出来的面团,才有那种独特的味道。”张建军边说边用汤匙把馅料装进面饼里,“面剂子要转着圈捏,收口不能见缝。”

暮色渐浓,独一处卷闸门缓缓落下。张建军迎着傍晚的风骑行在回家的路上,回想着一天的辛勤与收获,盘算着要研究哪些更新鲜的菜品。当又一缕晨曦穿透云雾,蒸笼掀开的刹那,整个后厨都泛着金光——那是独属于手艺人的灿烂朝阳。

[编辑:王晓星]